当前位置:首页 / 外周血红细胞微粒及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论著·临床研究 | 更新时间:2023-08-29
|
外周血红细胞微粒及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广西医学 2023第45卷13期 页码:1539-1543

作者机构: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信息:【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181461343)

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23.13.04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 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微粒(RMPs)及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27例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超声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71例)和易损斑块组(1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外周血RMPs、EMPs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外周血RMPs、EMPs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超声造影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RMPs、EMPs水平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效能。结果 易损斑块组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外周血RMPs和EMPs水平均大于或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男性是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外周血RMPs、EMPs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率及颈动脉超声造影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RMPs和EMPs水平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7和0.836;两者联合评估的AUC为0.903,均高于单一指标的AUC。结论 与存在稳定斑块的患者相比,存在易损斑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外周血RMPs及EMPs水平更高,其与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外周血RMPs及EMPs水平在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348

浏览量

226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