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是治疗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的重要靶向药物。由于BTK在机体内分布广泛,BTK抑制剂常因靶上效应或脱靶效应而产生心脏毒性,导致药物减量或治疗中断。因此,本文探讨BTK抑制剂引发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分析目前已上市的三代BTK抑制剂引发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与特点,并针对BTK抑制剂引发的心脏毒性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减少心脏毒性的发生,使肿瘤患者获益更大。
广西医学 页码:1350-1353
作者机构:黄芹,本科,中级中药师,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的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
基金信息:重庆市沙坪坝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项目(2023119)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是治疗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的重要靶向药物。由于BTK在机体内分布广泛,BTK抑制剂常因靶上效应或脱靶效应而产生心脏毒性,导致药物减量或治疗中断。因此,本文探讨BTK抑制剂引发心脏毒性的潜在机制,分析目前已上市的三代BTK抑制剂引发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与特点,并针对BTK抑制剂引发的心脏毒性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减少心脏毒性的发生,使肿瘤患者获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