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肺损伤预测评分结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在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专家共识 | 更新时间:2017-06-27
|
肺损伤预测评分结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在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广西医学 2017第39卷06期 页码:791-794

作者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基金信息:【基金】广西医药卫生科研课题(Z2013374)

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17.06.10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 探讨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结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在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均未达到ARDS的标准,根据患者的LIPS和治疗所需潮气量,将患者分为A组(小潮气量高危组)、B组(小潮气量低危组)、C组(常规潮气量高危组)、D组(常规潮气量低危组),比较机械通气治疗后4组患者的PaO2、PaCO2、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指标、炎症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ARDS发生率、住院28 d内死亡率。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B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A组、C组、D组(P<0.05);B组肺顺应性、气道峰压优于A组、C组、D组(P<0.05);B组IL-6、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C组、D组(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A组、C组、D组(P<0.05);B组ARDS发生率低于C组及D组(P<0.05)。结论 采用LIPS筛选ARDS高危患者,并结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可改善非ARDS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指标,同时可降低ARDS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531

浏览量

879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