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阶段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专家共识 | 更新时间:2018-06-13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阶段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广西医学 2018第40卷10期 页码:1121-1124+1144

作者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检验医学科;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基金信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2280);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1BA5037)

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18.10.01

  • 中文简介
  • 英文简介
  • 参考文献
目的 比较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阶段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AP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5例及中低危组29例,均接受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治疗,再根据诱导治疗过程中采用的辅助治疗方案将每组分为单加蒽环类药物(柔红霉素)组和蒽环类药物与阿糖胞苷联用组(DA组)。观察各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早期死亡情况、化疗结束时PLT及凝血功能的好转情况以及诱导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44名初治APL患者均无早期死亡。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中,单加蒽环类药物组与DA组的CR率、外周血PLT水平回升率、凝血功能好转率、WBC峰值、分化综合征发生率、感染率、肝功异常率以及凝血象恶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单加蒽环类药物组达CR所需时间明显短于DA组(P<0.05)。低中危组中,单用蒽环类药物组3~4级骨髓抑制率低于DA组(P<0.05)。结论 在ATRA和ATO双诱导治疗的基础上,单用蒽环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较DA方案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且可以降低低中危患者的3~4级骨髓抑制率。

2782

浏览量

1820

下载量

0

CSCD

工具集